近些年來,小麥種植受到各種病害的困擾,尤其是種傳病害和土傳病害的危害越來越嚴重,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。這些病害已經成為小麥高產、優質、高效的重要限制因素。因此,在小麥生產中,農戶應該加強種傳和土傳病害的防治,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,保證小麥健康生長發育。 小麥紋枯病,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附著在病殘體上越夏或越冬,成為初浸染注意菌源。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大致分為冬前發生期、早春返青上升期、拔節后盛發期和抽穗后穩定期四個階段。冬前病害零星發生,播種早的田塊會有一個明顯的浸染高峰;早春返青期后隨氣溫升高,病情發展加快;小麥拔節后至孕穗期,病株率和嚴重度急劇增長,形成發病高峰;小麥抽穗后病害發展緩慢。但病菌有病株表層向莖稈擴散,嚴重度上升,造成田間枯白穗。 小麥全蝕病,該病以菌絲體在田間小麥殘茬、夏玉米等夏季寄主的根部或混雜在場土、麥糠、種子間的病殘組織上越夏。小麥播種后,菌絲體從麥苗種子根浸入。在菌量較大的土壤中,冬小麥播種后50余天,麥苗種子根即受害變黑。病菌以菌絲體在小麥的根部及土壤中病殘組織內越冬。小麥返青后,隨著低溫升高,菌絲增殖加快,沿根擴展,向上侵害分蘗節和莖基部。拔節后期至抽穗期,菌絲蔓延侵害莖基部1—2節,致使病株陸續死亡,田間出現早枯白穗。小麥灌漿期,病勢發展快。
本文網址:http://www.66159e.com/xinwen/44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