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是人類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,是一種綜合性的自然資源。它作為農業生產的基本資料,與其它生產資料相比,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: 農業生產對土地(土壤)有著特殊的依賴關系。農作物生活所需要的水、肥、氣、熱,必須通過土壤作為媒介,才能被根部吸收。我國農村很早就流傳著“糧從土里生,有土才有糧”的諺語。其實,何止是糧食,棉花、油料以及糖、麻、絲、茶、菜、果、煙、藥、雜等十二種物質,都是直接或間接由土地生產出來,農、林、牧、副、漁五業和人們的衣、食、住、行,無不以土地作為依托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,土地則是基礎的基礎。 土地是自然的產物:位置固定、數量有限。土地是人類永久的不可缺少的生存條件,人們可以改良已有的土地,可以把荒山、河灘、沼澤等改造成良田,但是人們并不能使它的位置移動,而且也不能創造出比原來面積更多的土地來,所以土地(土壤)對于人類來說,是一種特別珍貴而數量又有限的生產資料,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,不斷提高土地的生產率。 土地資源具有空間分布的地域性和時間分布的周期性。土地資源由于受水熱條件支配的地帶性規律和地形、地質等非地帶性規律的影響,在空間分布上有著明顯的地域性。在不同的地區土地資源差異十分明顯。另外,由于不同的地區水熱條件不同,而且這種不同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,因而土地的性質和生產性,必出現周時性的變化。如植物的生長發育,土壤的凍結和融化,土壤水分的變化,土壤營養元素的積累、淋洗等,都隨著空間位置的不同和季節的變化而不同。 土地的肥力直接決定著作物的生命活動和作物的產量。在農業生產中,土地不是簡單的作物生產的基地、場所來發揮作用,而是作物生活所必需的水、肥、氣、熱的供應者和調節者。這就決定了農業生產所要求的土地,不是地球上的任何一塊,而是必須具備肥力。同時土壤作為生產資料,它不象其它生產資料那樣可以磨損、陳舊、報廢等,只要使用和管理合理,土壤肥力不但不會降低,而且還會不斷地提高。
本文網址:http://www.66159e.com/xinwen/497.html